首页 > 风吹一夜满关山 > 第二十四章 长夜明

我的书架

第二十四章 长夜明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渐渐有了一丝温度,光明军和阴炽军胜利会师。
将方才那一幕看在眼里的裴誉打开城门,焦急地奔向那片流血浮丘的战场。
两军的几名将领汇合在一处,正面面相觑。
孙金凤到处张望:“沈将军呢?裴都尉你在城墙上,你看见了么?”
裴誉正要说话,身披重甲一身是血的朱沉已赶过来笑道:“被人虏走了。”
孙金凤眉毛一挑,手中九环大刀叮铃铃一阵乱响:“什么?被人虏走了?谁?”
顾长思看了一眼朱沉,道:“别胡说,谢统领有话和她说——快清点人数吧。”
裴誉见几人都不像是忧心牵挂的模样,也就放下心来,与这几人相互通了姓名,一同清点战后军队死伤的人数,清理打扫战场。
孙金凤捅了桶朱沉的胳膊:“你们都干什么去了?这么长时间没有你们的消息,我们都急坏了。”
朱沉笑道:“我们跟着谢统领的阴炽军先去了樊国的几个储粮地,烧了几个粮仓,回到骑龙坳以北的山地里避了几天,又去了西凉,谢统领让我们穿了樊军的军服,大张旗鼓地抢了几个西凉的粮仓,趁西凉人和樊人吵得一片混乱时,又仔细追踪了他们的粮道。”
孙金凤大喜:“干得好!这下西凉人和樊人没了粮,我看他们还能坚持多久!”
顾长思在一边沉静地说道:“现在粮草问题还不明显,西凉军和樊军入关时,本身携带了大量的粮,又一路抢了很多百姓,多个州府的粮库也被他们抢完了,估计关内西樊军能坚持两个月不成问题,但一等开春,粮草问题就很明显了,就算他们国内重新筹集了粮草,我们把粮道一断,他们就很被动了。”
朱沉在一边点着头,孙金凤早听沈荨说过顾长思,这会儿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朝朱沉哈哈一笑:“好啊,这小子能干得紧嘛!”
朱沉朝驮着两个人的那匹马消失的方向张望了片刻,回头道:“你们也很厉害啊,我们一路上都在西凉人和樊人那里听说了光明军的事,只是回来的路上遇到暴雪,耽搁了好多天……谢统领听西凉兵说关内的西樊军正围追光明军,急得什么似的,好在终于赶回来了。”
“那你们怎么知道我们在这里?”孙金凤好奇问道。
“进了关我们打探了一下,知道广源道以西的西樊军被剿灭了很多,猜到光明军在西边,所以就一路往这边走,正好昨天听到显州城下有西凉军被围杀的消息,就急行军赶过来了。”
朱沉说完,感叹一声:“总算老天有眼,让我们赶上了这波西樊军的围剿。”
说话间,人数已大致清点完毕,几人分别带着光明军和阴炽军进了城门。
两军的统帅这才同骑着一匹战马施然归来。
傍晚的时候,两人在城墙上寻了个僻静的角落,依偎在一起看落日。
沈荨靠在谢瑾怀里,瞧着天边那抹瑰丽灿烂的晚霞,道:“既见了你,我这就准备南下了。”
她的双手被他从背后伸过来的手握着,包裹在他的两只手掌中。
“好,”谢瑾以指腹摩挲着她的手背:“我带着阴炽军暂时留在这里……八千骑龙坳的守军折了一些,现在有六千多人,我交给了朱沉。”
沈荨刚才已听朱沉说了此事,点点头道:“行啊,你们在这里,我也可以放心去源沧江对岸了,那里还有七万北境军,虽然现在是归朝廷统一指挥,但毕竟群龙无首,怕给别人欺负了去……”
谢瑾不由笑道:“操心的事真多……”一面说一面轻轻抚着她脑后的发丝,脸颊贴在她侧脸,抬眼望向城墙外头的一棵枯萎的胡杨树。
那株树安静却又孤单地扎根在远处的风沙雪地间,虬枝举臂,朝着太阳的方向伸展着褐色干枯却铮骨嶙峋的枝条,看尽这里一切杀戮与悲欢。
孤城枯木,暮云下荒凉而悠远。
夕阳在天际染出浓妍的色彩,这片土地在这一刻壮丽而又深阔,许多的沧桑离合,悲怨哀鸣都掩在平静之下,当这一片的皑皑积雪化尽,恐只余荒烟野蔓,衰草败井,亦不知来年春草复生,是否能盖去这千疮百孔的坟土残垣。
他不舍与她分离,但又不得不接受这种分离。
在这片土地上他仍有他的使命,从这时起,归来的阴炽军会接过光明军的旗帜,继续在江北大地上与分散的西凉军和樊军周旋,尽可能多地吞掉西樊军的兵力,在必要的时候再次北上切断他们的粮道,遏制住他们的生命之源,这样,集结在大江南岸的大宣朝廷军,才有可能在与西樊主力军的背水一战中获取先机。
这难得的相聚如此珍贵而短暂,他希望即将到来的黑夜再长一些,但再漫长的夜也总归会过去,他只能一再地叮嘱她。
“一切小心,”他吻了吻她的额角:“你带着朱沉这一队北境军一起过去——不过顾长思我想留他在阴炽军里,他自己也愿意。”
沈荨颇有微词:“还是让朱沉留下来和你们一起吧,阴炽军现在也只有一万五千多人了,我怕——”
“让他们过去,”谢瑾断然道:“虽然只有六千兵,但这六千人都是富有战场经验的老兵,大江对岸的朝廷军虽然有二十多万,但战斗力却很薄弱,这时候北境军必须要顶上来,别看只有六千士兵,或许整支队伍的战斗力会因之提高一到两筹。”
沈荨也知道是这个道理,但仍然有些犹豫。
谢瑾语气很凝重,捏了捏她的手指道:“江北沿岸的西樊军,是樊王朗措亲自监军,其中有九万精锐樊国骑兵,是跟随他扫荡过樊国北边各个部落的强兵猛将,跟散布在广源道东西两面的西樊散军不能比……樊王朗措自身剽悍凶勇,惯战能征,从十岁出头就上马征伐屠戮,横刀跃马二十多年,在军事上已很有些造诣,打仗对他来说完全是家常便饭,几乎都成了精,对付这样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的。”
沈荨心情也被他说得有些沉重起来:“我知道,大江南岸的朝廷军,现在是武国公统一指挥,他这个人,早年也算是有雄韬伟略的封疆大将,但有些恃才自傲,年纪大了还有点固步自封,况且他近年来很少上大型战场,更没与西凉和樊国交过手,如果你爹能……”
谢瑾苦笑一声:“现在说这些也没什么用了——我估计到时候武国公会让七万北境军做先锋打头阵,这本也是北境军应该承担起来的,只是多几千勇夫悍卒,咱们打起头阵来也好打些。”
沈荨不再反对,低垂着睫毛“嗯”了一声。
两人说完这个话题,一时都没再出声。
夕阳的余晖还落在墙头上,把这一片天地染得金黄,在这温暖而耀目的光线中,横亘往远处的城墙似乎重新有了几分坚固与巍峨,那些经受连绵战火不断摧残,荒芜残败的部分被光晕洗涤过,再次焕发出似是而非的雄壮。
沈荨忽然埋下头,把破得不成样子的军靴从脚上脱下,撩起裤管,露出脚踝上那根仍然鲜艳如新的红绳。
谢瑾看着她的动作,她光裸的脚踝这会儿看上去并不是光润细致的,而是有一块块的红斑和污迹,踝骨上方的一截小腿还有浮肿的迹象,这是长期行军而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来清洗舒缓造成的。
他心疼地抚上那一截愈加纤细的脚踝,以自己温热的掌心暖着那处冰凉的肌肤。
沈荨已经把那根红绳取了下来,让他也脱去靴子。
谢瑾不肯,他猜到了她的意图:“阿荨,别……”
沈荨笑盈盈道:“不脱就不脱,我估计这根绳也圈不住你的脚——把手伸出来吧。”
谢瑾注视着她,见她虽是笑着,但一脸坚持,眸中还带着几丝倔强与认真,犹豫一瞬,慢慢把左手伸了过去。
她细心地把那根红绳栓在他手腕上。夕阳的光辉把她颊畔的发丝也染成了金色,她背着光,有些憔悴的面容在光晕中心的阴影里显得有些黯淡,但她眼里的光仍是明亮而摄人的。
摄的是他的眼和他的心。
“好了,你可不要取下,除非觉得它脏了,拿下来用火烧一烧就干净了,”她抬起头来笑道:“这根红绳从我十七岁那年就护着我一路拼杀过来,现在它也会护着你。”
她敛去了唇边的笑意,目不转睛地瞧着他的眼睛:“谢瑾,一定要活下来,你要亲自带着这根红绳,回到大江南岸,把它还给我。”
谢瑾的眼睛里漫起了隐隐的潮汐,他什么话也没说,一把把她搂进怀里。
“你也要好好活着。”他把她的头按在自己胸膛上,沉沉的声音在她耳里听起来就像是从他胸腔深处传出一般,有点嗡,有点闷,带动着胸膛也在微微震动。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不忍心把那句话说出来,刀枪无眼,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知,万一有那样的意外,他希望她能坚强地往前走。
“如果——”沈荨接过他的话头,从他怀里抬起头来,凝视着他,手放在他心脏跳动处:“如果你死了,我会继续战斗下去,而如果我死了,你也不要停止战斗。”
谢瑾微微一笑,只是笑容带着几分酸楚的意味。
“好。”他轻轻地说,随后又补充:“我不会停止战斗。”
黯淡下来的天色中,沈荨重新把脸颊贴到他胸膛上。
天边的夕阳已经落在了地平线外,最后一丝余热和灿光在天际和大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尔后归于沉寂。
远处有隐隐的嘈杂声,但他们所在的这处城墙角落却空旷而安静,没有一个人上来打扰。
“阿荨,”谢瑾在她耳边低声道:“这次去西凉,我也探到了一些情况……”
“你说,”沈荨窝在他温暖的怀抱里,觉得有点困了,半撑着眼皮道:“不过别啰嗦,长话短说。”
谢瑾笑了一声,徐徐道:“战前的西凉,国内有几个派别,黩武穷兵的西凉王是一派,他虽不像朗措那样能征善战,但野心一点也不比他小——另一派是以死去瑜妃的父亲清和王为首,还有一派,便是乌桓这一派。”
“嗯,我知道,”沈荨瞄着他手腕上那根红绳,眨了眨眼,强自把困意眨回去:“清和王和乌桓都比较保守,上次战后便主张西凉近几年休养生息,但西凉王却一直有不同想法。”
“对,”谢瑾点着头:“这次樊国和西凉结盟,本是乌桓从中周旋,乌桓的本意是不想与樊国结怨,他预感到这次新樊王登位后会有大规模的侵略行动,西凉和樊国之前一直大小摩擦不断,他不想朗措把矛头对准西凉,只是他没想到,朗措不久就越过他,直接和西凉王对上了线,并且一拍即合,约定拿到大宣江山后各占半壁……”
沈荨恨得牙痒,骂了一声:“做他们的春秋大梦!”
“当然他们是不会如愿的,”谢瑾笑道,随即语气沉重下来:“清和王知道了想制止西凉王,但反被西凉王拿住了把柄,西凉王夺了他手下八万雄兵,又把清和王一家扣下,以清和王和清和王妃的性命做要挟,逼在大宣皇宫里的瑜妃自尽,以便有理由撕毁与大宣之间的停战协议,悍然入侵……”
沈荨惊得呆住了,大战爆发后她一直东征西战,与在西凉的探子间断了日常的联系,消息既闭塞又滞后,她没想到瑜妃的死还有这样一层隐情。
她立刻忆起在青霞山猎场与瑜妃的约定。那时还是瑜昭仪的蓝筝面上有微微的凄楚,说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她一起在塞外的草原上逐风奔驰。
可惜这约定再也没有实现的一天。
沈荨既悲且愤,对这些凶狠好战且没有任何悲悯之心的异族人更是痛恨到了极点。
当然,蓝筝郡主的和亲,也并非没有刺探大宣朝政和边防的用意,她和她的送亲使臣,一直也在想方设法地打探各种机密,希望能增加她父亲清和王在西凉王庭内的筹码,只是一直被宣昭帝严防死守,而蓝筝后来,好像也放弃了这种努力。
但无论怎么说,到底是那样鲜活的一条生命,那花朵一般明艳爽朗的女孩子,被无情地扼杀在了这样穷极的野心和险恶的阴谋中,而她和她短暂的同路之谊,以及那次猎场里偶然的约定,都毁于这种永远不会消逝的权力和欲望的旋涡里。
“说回乌桓,”谢瑾见她情绪明显低落下来,抚着她的肩头道:“战前我让几个马队的探子深入到西凉的各个角落查探他的各种行动轨迹,也算是运气好,与西凉北面的几个游牧部落和家族有了一些交道,也因之发现了乌桓的一个秘密。”
沈荨立刻来了精神:“是什么?”
谢瑾道:“乌桓会不定期秘密去探访一名女子,这位西凉女子三十岁左右,被极小心地养在一个四处流浪的游牧家族里,她跟乌桓和太后都长得有点像,而且脖子上和身上有明显的掐痕……”
沈荨心惊,直起身子瞧着谢瑾道:“她是……”
谢瑾点点头:“乌桓在探望这名女子时极之谨慎,每次都是借着北边的军事行动在那个游牧家族经过的地方短暂停留一两天,若不是我们的人在与这个游牧家族进行生意交割时发现了乌桓来过的痕迹,可能这个秘密永远不会有人发现。”
沈荨震惊一瞬,随即平静下来,喃喃道:“我原以为太后与乌桓之间,只是单纯的利益交换……”
谢瑾注视着她双眼,沉声道:“之前不是一直找不到乌桓和太后来往的证据么?有了这名女子,太后早年与乌桓之间的亲厚关系便有了实锤,这下她无论如何也洗不清身上的嫌疑了——太后当年怕留下后患,生下女婴后便要掐死婴孩,只是产后虚弱缺了点力气,让她留了口气。乌桓早买通了她身边的心腹侍女,让她想尽办法保住这个女婴,那侍女把没断气的女婴换了出来,交给乌桓秘密养大,这事太后一直不知道,以为那名女婴早在出生之时就已死去。”
沈荨悚然心惊,忙问道:“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谢瑾微微一笑:“因为现在乌桓和这名女子,都在我的人手里。”
他停了停,解释道:“太后生下女婴后不久,回到上京,想方设法与先帝邂逅,让先帝破例将她纳进后宫,乌桓则回了西凉,他深恨太后心狠手辣,借由八年前攻打西境寄云关一事与太后翻了脸,但太后觉得或许今后还会需要此人,便让沈渊的探子一直潜伏在他周围,拿住了乌桓和现今西凉王妃私通的证据,以此为要挟,同时也许了他一些好处,要他派遣手头上的西凉兵去剿灭阴炽军。”
“……只是乌桓刚刚发兵,便得知西凉王当日已调拨了大军与樊军汇合,准备一举入侵大宣,而他调拨在伍贡山附近的那股西凉军也被统一征集,强令作为先锋向寄云关发动头一波攻势。乌桓的这三万西凉军在攻打寄云关时几乎全在冲锋和混战时被灭尽,成为后面杀过来的西樊大军的垫脚石,乌桓自觉心灰意冷,当夜便收拾了东西到北边,准备接了那名女子一同逃亡,被我们埋伏在那名女子周围的人一并拿住。”
谢瑾说到此处,停了一停,长叹一声笑道:“乌桓直接便承认了当年与太后合谋剿杀西境军骑兵一事,也答应我会带着这名女子当面去与太后对质,只求事后放那名女子一条生路。”
沈荨听他说完,唏嘘不已。
“这么说来,吴将军等人的冤屈也很快就能得到昭雪了,皇上当日答应过我,事情水落石出之后会亲自祭奠这四万冤死的英魂。”
她思忖着,沉吟着说:“西凉王和樊王会选寄云关为突破口,一是前次与西凉之间的大战后,西境军还未完全恢复过来,而且西境线不比北境线,因为有事先的防备整条边境线上的防务都做得很到位,攻打西境,对他们来说损失和代价最小……这次西境军在他们的强力攻打下几乎全军覆灭,退往大江南岸的部分残兵恐怕也是心气涣散,如果能在两军决战前替吴将军等人沉冤昭雪,会极大地重振士气,不仅仅是残余的西境兵,其他军队的士兵也会因之受到鼓舞……”
“嗯,”谢瑾点头:“皇上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说你干的漂亮!”沈荨笑道,凑过来往他唇上亲了一下:“没有了太后的阻扰,阴炽军很快会获得正式的编制,谢统领,想必不久你脸上这面具也可以摘下了。”
谢瑾不满道:“说什么话?阴炽军得以获得正式编制,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拼杀——
“是是是,”沈荨笑着捏他腮帮:“阴炽军到现在为止,累积的军功早已经能获得这个地位,只是因各种原因,皇上和我都不得不压一压,今后不用再压了,不过谢瑾——”
她笑容沉了下来,语气也严肃起来:“我带着光明军走了,江北大地上的这些百姓,你要尽可能地看顾着他们,但同时也要保护好你们自己。”
城墙上头这会儿已经起了风,夜幕深邃,但天际之上有星光在闪烁,长天接阔野,静谧无垠。
“自然,”谢瑾把身后的披风牵过来,合拢覆盖住了怀里的她,“这还用你说?你记好你的承诺便是。”
沈荨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半闭着眼问:“什么?”
谢瑾贴着她的耳朵低低说了一句,她半真半假地握起拳头去捶他肩膀:“怎么总惦记这个?”
她这一捶轻飘飘地绵软无力,很快那只拳头便被人捉住,藏在了自己怀里。
一月后。
大宣九五至尊的天子宣昭帝,暂时抛下繁忙的国事,亲临源沧江沿岸视察战事准备情况。
这条江是横亘在大宣国土上划开西北与中腹之间的一条河流,从昆山山脉深处起源,东流到岐山山脉附近分为三支,其中一支支流汇入澐水,环绕着大宣的都城上京。
靠近昆山山脉的这一截上游,因地势靠北,极寒的天气下江面不少地方都结了薄冰,天气晴朗的时候,薄冰会破开,一块块浮在水面上。
广源道尽头的大江北岸,东面是云州城,西面是源州,分别被西凉和樊国的军队所占领,现下也是西凉军和樊军的军事指挥中心。
两座临江的城池相隔不远,中间本是一片极为开阔的平地,现在这片平地上驻扎了西凉和樊国的十万大军,军帐连绵数里,把原先的那片江岸弄得乌烟瘴气,周围不远的小山林中不少树木都被伐空,被西凉军和樊军一根根地捆结成木筏,用来制作渡过江面的栈桥。
这处江面本就是源沧江江面比较窄的地方,因进入暮冬,江面水位下降,江水枯竭,江面还不到一里宽,成了横过这片土地上狭长的一带分界。
靠北的一边江面上聚集着西樊军队从沿线渔民处抢来的渔船,这些渔船也被连在了一起,舳舻相接,鳞次栉比地冻在结了薄冰的江岸边。
大江的南岸又是一番风景。
源沧江以南是长约数百里的山道,这片山地的山势都不高,起伏平缓,因此大宣朝廷军的军营也就设在官道两边不远的坡地上,按照不同的地方军划开阵营,林立的军旗从山上直插到了山下,高高低低,色彩缤纷,风一过,坡上坡下军旗猎猎齐飞,场面尉为壮观。
从北境线上退回来的北境军军营被划到了江边一处矮坡上,七万人的军帐占据了整座山包,是朝廷军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军营。
此处视线极好,对面樊军军营的情形从千里镜里望出去,可谓一清二楚。
统管二十五万朝廷大军的武国公陆年松,还是对北境军予与了足够的重视。
北境军前统帅抚国大将军沈荨,已带着一万光明军和六千北境军,于一月前从源沧江流域靠近昆山山脉边缘的上游,一处结了厚冰的河面上悄然过了江,回到了大江南岸的朝廷军大营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的归来令整个大营都沸腾起来,光明军在对岸大地上的事迹早已或多或少地传到了大江南岸,将士们无论属于哪个阵营,对她和她带领的光明军,都是肃然起敬。
她带着一万多光明军和北境军将士在这个萧瑟肃杀的深冬浩浩荡荡地回归,无疑给所有将士的心头都带来一束光明和温暖。
以崔宴为首的北境军对沈荨的归来展示了热烈而真挚的欢迎,这种喧盈翻天的气氛甚至大大出乎她自己的意料。
虽然她带领这支队伍的时间很短,但她在与他们为时不长的磨合中,展示了方方面面的卓识和经略,又在大战爆发前以自己的远见和事先准备保下了整支军队,让整支北境军几乎没有损失地撤回到了此地。
更何况她带领的光明军已经成为大江北岸的传奇,是这次凄惨悲凉的国难中一抹激动人心的亮色,他们与西樊军强悍的对抗与拼杀,也为大江南岸的朝廷军带来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统领朝廷军的武国公陆年松早已被各个地方军阵营间的摩擦和各种军务琐事弄得焦头烂额,很爽快地把这支有点桀骜不驯的边疆军队交回给了沈大将军管理,他自己也暗暗松了口气。
聚集而来的各个地方军良莠不齐,北境军无疑是其中战斗力最强悍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曾被陆年松给予厚望,但军队的几名主要将领主意大,脾气也大,他要向这几名将领下达指令,很多时候还不得不通过那名军衔低微的北境军军师崔宴。
陆年松把整支北境军交还给沈荨,觉得像是丢掉了一块烫手的山芋。
经验丰富的沈荨很快便重新把这支军队整合起来,联合她带回来的那一万光明军,每日士兵们都在他们营地周围的坡地上下气势雄壮地冲来冲去,几支不同的队伍交错来往间有条不紊,操练时恢弘的喝声和昂扬的哨音甚至越过后方的陈州军军营,传到了设在整个朝廷军大营中心位置的中军大帐里。
只可惜横杀江北的阴炽军还未回归,人们几乎是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大江北岸的消息,希望这支军队也能在不久后安然无恙地回来,但北岸传来的消息时好时坏,有的消息说阴炽军刚刚剿灭了一处西樊军,过不久又有消息说阴炽军已遭到西樊联军的大力围杀,在广源道以东的一处险峻山崖下被团团围住,杀得片甲不留。
这个消息传过来以后,再没有关于阴炽军的任何消息,好像是为了验证这个消息的真实性,阴炽军自此从江北的大地上消失了,像他们突然出现在那片土地上一样,又突然没有了哪怕是一丝半缕的踪迹。
更令人揪心的,是那山崖下四处散落着大量已经被砸坏的青铜面具,风沙已经掩埋了绝大多数的铜片,偶尔有狂风吹过山涧时,它们凶恶狰狞的面容会稍稍在风尘中显露出一星半点。
这些面具,大江北岸的人们曾经在阴炽军士兵的脸上看到过,有零落的人经过那处地方时,都会不约而同地从风沙中扒出一张,珍重地放在自己的行囊里。
sitemap